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如何找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更好地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兼顾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重任。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大学英语作为中国高校受众最广泛的主干通识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既要讲授英语语言文化,传授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内容,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3]。
大学英语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问题。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明白科技并不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如果说最初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子了解世界,那么,如今大学英语教学负有更大的使命担当,即提升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使其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好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大学英语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的融合问题。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青年学子批判地学习西方文化,即认清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们发展和进步的东西,哪些是阻止我们前进甚至把我们引入歧途的东西,吸收西方文明中的精华,使其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力我们的发展和壮大,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体系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在中国外语教学土壤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1.教学理念;2.教学假设;3.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4]。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流程部分:“驱动”“促成”和“评价”。
(一)驱动
“产出导向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流程以热身(warmup)或导入(lead-in)开始,而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激发产出的欲望。首先,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和讨论的话题,场景具有交际性,话题具有认知挑战性。接下来,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学生在尝试完成与本单元相关的交际任务和话题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困难、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教师有意为学生制造的“饥饿状态”[5]。最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分为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语言目标一定要为交际目标服务。
(二)促成
“产出导向法”将传统的“输入”环节后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产生学习“饥饿”后,更清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和材料。输入“促成”要涵盖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是交际话题所需的内容的输入,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输入作为帮助,学生很可能说不清楚要表达的ideas。然后,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哪些单词、短语和句型是对完成交际活动有帮助的。最后,从输入中提取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话语结构。“驱动”是“促成”的有效准备,“促成”是“驱动”的真正目的。
(三)评价
在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相继完成后,教师该进行评价环节了。“产出导向法”强调评价的标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不同的产出任务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标准要表述清楚,便于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学生对照标准提交完产出任务后,教师就开始组织师生评价了,教师可先让学生评价,然后给出自己的修改方案,同时与学生讨论修改的理由。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要比教师单独评价或学生单独评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31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