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工科”背景下校外产业技术研究基地助力高

来源:经贸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自2017 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一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自2017 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一系列指导性意见,要求加快“新工科”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以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按照“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新工科”不仅是指新兴技术和新兴工科形态,还包括改造和升级传统工科和理科,构筑具有跨界整合性、创新驱动性、应用实践性、超前性与衍生性特征的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急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利用现有平台及资源,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材料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科行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的材料类人才应具备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校外产业技术研究基地这一平台,在“新工科”背景下助力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新的思考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当前普通高校材料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照“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当前普通高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大多仍停留在“老工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未完全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未完全由小工程观转变为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未完全由专业工程教育转变为通识+专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具体体现在:

一是应用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和创新应用培养重视不足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部自2010 年起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国内相关理工科高校陆续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虑到创新应用能力一般由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因此实践教学普遍被认为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各高校加强了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工作,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在各类实践教学中,与应用贴合最紧密的是各类实习,一般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完成,更多的是在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但是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安全生产等原因,一些材料类专业学生在企业里进行较为深入的生产实习越来越困难,实习以参观为主,实习效果欠佳,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应用能力的预期目标。

二是跨界整合能力有待加强。当前大多高校材料类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主要沿用传统的标准,实践教学也受限在本专业方向内,学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跨界的工程案例及锻炼机会,思维和视野具有局限性。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推动工程与技术创新同时,更加加剧了现代工程的复杂性,“新工科”思维的关键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高校材料类专业应当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的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在课程内外整合、工程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有必要借助新的实践模式进行多学科跨界整合。

二、高校校外产业技术研究基地的发展及教学潜力

高校校外产业技术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具体被称为校外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中心,是近20 年来出现的一种研发机构,是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在当地设立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基地一般以地方战略性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大学科研、教学、人才和管理力量为主体,以行业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支持。基地出现以来,突破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障碍,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快速向企业转化,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发展,解决了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无法独立承担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问题。

由于当前高校校外产业技术研究基地大多以校地、校企共建为主,在科研、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以高校为主体,学校在决策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在运行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基地具有稳定的项目支持,其来源主要为政府部门委托、企业委托以及研究院自设项目三大类,往往涉及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协作完成。此外,很多基地拥有技术研发平台,不仅限于普通仪器设备,有的还建有中试线,并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团队,同时具备人才培养的空间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利用基地的管理、组织和平台优势,完全可以发挥高校在决策和管理等方面的主动性,建设持久、稳定运行的校外教学基地,有效地实现高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文章来源:《经贸实践》 网址: http://www.jmsjzzs.cn/qikandaodu/2021/0128/599.html

上一篇:建设微控制器应用型示范课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包装印刷”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经贸实践投稿 | 经贸实践编辑部| 经贸实践版面费 | 经贸实践论文发表 | 经贸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贸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